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(精选18篇)
看完某一作品后,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,不能光会看哦,写一篇观后感吧。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(精选18篇),欢迎大家分享。
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“星空浩瀚无比,探索永无止境”。在学校的组织下,我观看了“天宫课堂”第三课,这次授课与上一次一样,继续使用“天地对话”进行授课。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、刘洋、蔡旭哲给我们上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课。
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,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,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、水球变“懒”实验、太空趣味饮水、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,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。
一个小实验不仅教给我们了物理知识还反映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。这份成功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,没有他们艰苦奋斗,克服重重困难、跨过道道险关,怎能从无到有发展起我国的航天事业呢?
我们相信,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,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2伴随着我们激动的心情,“天宫课堂”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开始,此次课堂继续采取太空对话的方式进行。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、刘洋、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。
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,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,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、水球变“懒”实验、太空趣味饮水、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,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(授课内容介绍附后),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,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。
“天宫课堂”推出以来,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。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,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、“学习强国”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官网踊跃建言献策,不少好的创意设计脱颖而出,将在此次授课及后续活动中陆续进行展示。
观看这次的天宫课堂,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,也让我们在欢乐中学习。同时感受了中国的航天技术越来越先进,中国的航天员也越来越优秀,短短一节课,勾起了我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,航天梦的种子也在我的心中埋下。航天员身上不畏艰险、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。
探索永无止境,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向着目标不断努力,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,未来为祖国贡献一份力。
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3“在科学的道路上,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,只有那些能够沿着陡峭山峰攀登的人才能够抵达更光辉的顶点。”这是曾经马克思为激励青年人为科学而奋斗所说的一句话,而如今正在被一代又一代的华人所证明。今日的天宫课堂令世界瞩目,今日的科技令世界惊叹。
今天,万众瞩目的“天宫课堂”第三课正式开始。中国航天员陈东、刘洋、蔡旭哲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的“问天实验舱”上向全国青少年讲授科普课。新颖的授课方式,直观的物理观象,给我们直下热爱航天,热爱科学的萌芽。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,追逐梦想的大门。
此次的天宫课堂,三位天宫讲师为我们进行了丰富的授课。首先,航天员刘洋为我们介绍了“问天实验舱”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手套箱,生命生态实验柜、生物技术试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。每个实验装置都令我们眼前一新,充满好奇与想象。航天员陈冬在太空中做了有关“毛细效应”的实验,为我们展示了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。同时告诉我们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和工程应用。我们都对“水球变懒”得实验充满兴趣,微重力环境下,液体与固体混合所形成的水球,在遇到冲击时与单纯的水球振动的不同,我听得聚精会神。
一个又一个实验解开我心中诸多疑惑,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思考与启发。
“可上九天揽月,可下五洋捉鳖,谈笑凯歌还。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攀登”伟大的事业离不开持续的奋斗。当中华大地的先人们仰望星空,畅想嫦娥飞天,牛郎织女时,何曾想到后辈以勇气和毅力,牺牲与奉献踏步走向太空-----嫦娥问月、北斗指路、神舟十三号返回、神舟十四号升空。从近地到探月、探火,一颗颗卫星翱翔与九天。然而,太空探索离不开航天人的晨光实干。从捡漏的科研院院所到孤寂的实验基地,从荒凉的戈壁沙滩到浩瀚的星辰海洋。他们筚路蓝缕,栉风沐雨,终让祖国的声音传遍世界星际,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国人逐梦新时代。
不断刷新的飞天足迹,彰显了中国航天在创新道路上,以往天前的豪迈。2003年10月15日,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天船绕地球飞行,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。18年后的几乎同一天,三名“神十三”航天员太空出差,从“一人一天”到“三人半年”从太空出舱到空间站舱外维修。包含神舟十四号在内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8次载人飞行。可以说,次次都充满挑战,但也次次都是创新,次次都是挑战。
尊敬的前辈们,您的一腔赤诚,不会被辜负。和我一样的航天梦的新一代,正在赶来的路上!
天梯无捷径,唯有苦攀登。尊敬的前辈请您放心,星辰大海,有您在、有我在。吾辈一定谨遵教诲,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,拥抱星辰大海。弘扬航天精神,让夜晚的天空因无数颗星星的闪耀而熠熠生辉。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因有更多的我们而薪火相传、行稳致远。
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4“飞天梦永不失重,科学梦张力无限!”从那个任人宰割的时代,到如今建造起属于我们中国人的“星星”,再到今天我们的航天员自如得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,中国科技进步的脚步永不停歇。
2022年10月12日,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,刘洋,蔡旭哲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,他们精确又有趣的讲解,让我们从中获得乐趣与奥秘太空的知识,激发无数青少年对太空的无限遐想。
首先,三位航天员们向我们介绍了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手套箱,生命生态实验柜等。
其次,他们又做了“水球变懒实验”,他们先挤出一些水,再在晃晃悠悠的透明水球中小心翼翼得放入一颗空心钢珠,钢珠慢慢悠悠穿过水球,眼看就要透过水球飞到空气中去。可是,突然水球仿佛有粘性似的,一下子把钢珠“拽”过来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这是微重力环境下,液体与液固混合体在相同力度冲击作用下的振动表现,激发了我们无限好奇心。
紧接着,他们又向我们表演太空趣味饮水,这可让我来了兴趣。三位宇航员用长达两米的引水管,地面由于重力的作用,饮水管越长,吮吸水的力越大。而空间站是微重力环境,不费力就能喝到水。这个实验真的是有趣极了!既让我们于无形中学习到了很多,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太空实验的多姿多彩。归根结底 ……此处隐藏4293个字……在地球上是在水面上浮起来的,无论 你把它用筷子按到水底,也会飞速的浮上水面。而在太空中,乒乓球先是浮在水面上,用筷子按下去,它就 在水沉下去,无论如何都浮上水面。还有许多东西也让我们大跌眼镜,都是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根本无法 看到的现象。
对于太空的步伐还在继续,我希望未来我能成为一名宇航员,能够去探索浩瀚的宇宙,探索神 奇的外太空。 我要加努的学习科学知识,将来能够探索宇宙。
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2今天,我们观看《天宫课堂》,通过这次观看,让我解宇航员们在太空生活的乐趣。
当神舟十三号成功到达太空时,与其一起上去的还有两位宇航员叔叔和一位宇航员阿姨。还记得之前在 电视上看见的宇航员叔叔们的脸总感觉胖胖的,还以为是太空上的饭菜太好吃。阿姨向我们解释为么 他们的脸胖胖的,哦!原来是因为在太空中人体的血液是往上流的。叔叔阿姨还给我们表演一些节目,比 如太空水和水开花。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水中乒乓球。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所见的乒乓球都 是浮在水面上的,而在太空中,阿姨把乒乓球放在装满水的杯子,乒乓球没有像在地球一样上浮,而是像 石头一样下沉,这就是浮消失的实验。 这次的《天宫课堂》让我知晓一样的生活乐趣,也开阔我的视野。同时我也要向太空舱的叔叔阿 姨们表达崇高的敬意:“感觉良好”队,您们是我学习的榜样,在我长大之后,一定也要向您们一样效忠祖 国,为祖国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。
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3202110月16日0时23分,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,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,顺将翟 志刚,王亚平,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。12月9日,我们观看由这三名航天员所讲解的“天宫课堂”直播 课。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,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熟练运用载人航天技术,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 术和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已经开启。
中国航天员在4000公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,并用太空试验向人们展示宇宙魅。他们的太空授课,为 我们开启神奇的太空之旅。从中我也明白艰苦的条件能锤炼吃苦的精神。我们青少,应在学习上多下 苦工好好学习,遇到困难要知难而进,一往无前,敢于胜。
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4太空授课在于营造出勇于探索、敢于创新的社会氛围。正如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,面对 浩瀚的宇宙,我们都是学生。
科学永无止境,探索断前,在一个未知的广袤领域,只有以谦的姿态、 勇往直前的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奥妙。实现“两个一百”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“中国梦”,是我们 国家和民族的益,是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责任。实现“中国梦”的过程,可能一帆风顺,需要啃硬骨 头、涉险滩。要坚持推进创新,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和综合国的战支撑,要坚持促进创新 链、产业链、市场需求有机衔接,包容创新育人才,方能广纳贤才,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。
科学永远是一个 国家前的基石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,我们需要多的人才热爱航天、投身航天,需要全社会 解、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。历史的潮流在呼唤轻一代为科学而努探索,但鼓励他们奋发前却 是整个社会的责任。太空授课的深层次意义在于此。
探索任重道远,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,一个民族才有希望。激发学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与渴望,树 立全社会为创新而奋斗息的信念,让梦想张无限。寻梦过程,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屈挠、默默奉 献、坚定顽强的民族精神。
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5登陆太空,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梦,我们实现。 太空的一小步,人类的一大步上。每一次跨越都经历航天人无数次的计算和检测,以确保万无一失,中国航天技术师借鉴前人的技术,而且自主创新,中国的太空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,为人类做 出重大的贡献。
中国航天现有八大系统,航天员系统,空间应用系统,载人飞船系统,运载火箭系统,发射场系统,监 控通讯系统,着落机系统,空间实验系统以神七号,为起点的中国空间站建设,中国的科技研究带来 大的舞台。 今天,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首次授课,听着她的讲解,我感到有多少科学知识是我们知道的?在地 球上,水滴难以形成水膜,而在太空上,水滴因为失去重,就形成水膜。同样是陀螺旋转,一个停 的转,在太空中能做出同的动作,实在是太神奇……
探索、揭太空的奥秘,作为祖国未来的脊,我们一定会全以赴。
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6今天,师组织我们观看天宫课堂,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宫课堂,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太空生活,心情特别激动。
首先,我看到他们水的时候,并是用我们那种普通的杯子,而是用一个袋子,上面有一个吸管来 水。我还发现他们是刚开始就,而是先把水挤出来。水可以在空中漂浮,只要一张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 中的水到肚子。我解到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,所以东西才都漂浮起来。
随后,他们用水的张,把水从水膜做成水球。给我们讲解凸透镜成像实验,让我们懂得凸透镜 成倒立的像原。
通过这次天宫课堂的学习,我学会很多的太空知识。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,值得我们敬佩!我一定要好 好学习,将来也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!
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7在王亚平师的说明下我们知道对于我们来说比较神秘的内部结构。哇,真的和我们的家一样,装 备齐全,有冰箱,微波炉等各种厨房设备。 好玩的是我们地球上再平常过的动作,在太空却与众同,比如说我们在地球上水,只需在杯中 倒水,到嘴边几口成,可是,在太空中宇航员水必需使用专用的袋子,要么就把水倒出来,大张着 嘴接,因为在无重的情况下水是会往上流的。再比如,在地球上睡觉,躺在床上,两眼一闭就可以呼呼大 睡,但是在太空中,宇航员只能用睡袋来入眠,然会到处乱飞。
那我们再想想,我们的宇航员平时在舱内是如何走的呢?原来,在舱内,四周都装满手把,用于宇 航员走的时候,用手去握住并慢慢移动,一步一个手把移动。最后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:人在太空最多可以住多久?人在太空难受吗?
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8今天下午,第三次“天宫课堂”开始啦。我们连线了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、刘洋、蔡旭哲老师们,跟着老师们了解了许多有意思的太空实验。
太空中老师们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、水球变“懒”实验、太空趣味饮水、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,让我知道了宇宙中的失重现象。
通过连线的方式看到的宇航员老师站立不稳,走路也很吃力。但他们依然把这些当作习以为常,这都离不开他们平时的艰苦训练。我们也要努力学习物理知识,课余多了解太空,长大后为中国航天事业添一份力量。最后,向所有的宇航员致敬!
“飞天梦,永不失重,科学梦,张力无限”,“天宫课堂”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,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“科学梦”、实现“航天梦”的热情。也相信这场令人难忘的“天宫课堂”,已经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科研的种子,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,拥抱星辰大海!
文档为doc格式